近日,200余名深港澳青少年共同参与了在深圳举办的创意设计工作坊教育活动。三地青少年们经过多次小组调研、头脑风暴和讨论协作,不断探索和思考,结合在地文化与风俗,与小伙伴们运用画笔、平板电脑等,共同创想描绘大湾区未来。
同学们参与了“共创未来城市”、“图案及书籍装帧设计”、“纹饰和器物设计”、“地铁空间设计”等不同主题的课堂,跟随“一起观察、一起探索、一起设计”三部曲在体验中开展小组创意设计,一起来欣赏三地青少年学习的成果吧!
课堂A:“共创未来城市”
一起观察
“teamLab共创未来城市”是一个以“共同创造”为概念的教育项目,也是一个能够享受与他人一同自由地创造世界的“未来园”。三地青少年们在teamLab沉浸式体验新媒体艺术,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被放大,在自然、艺术与科技的语言切换中,实现了一种从现实到虚拟,再回归现实的未来体验。
一起探索
三地青少年一边探索在新媒体艺术的交互体验,一起畅想未来大湾区城市图景。“共创”是这个项目的核心,大家可以在体验中完成从观察、想象、探索、创作到与他人共创的自我探索历程;也可以尝试与不同的人协同“共创”出不同的创新设计。
一起设计
三地青少年们与家长在导师的带领下,一起“共创”自己理想的大湾区城市。家长和孩子们挑选了自己有意创作的城市元素,一起动手建构、设计未来城市,并将其制作成3D立体纸模型,这样的动手制作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
大家通过扫描打印,将二维作品转换为立体模型,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这样有趣的互动让孩子们通过“共创”方式培养立体思维的同时,还让他们感受到动手实践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课堂作品展示一
课堂作品展示二
课堂作品展示三
课堂B:图案及书籍装帧设计
一起观察
三地青少年们在参观“向设计致敬——陈之佛设计艺术研究展”时,通过一起观察,发现展览主要呈现了陈之佛先生在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这两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图片源于关山月美术馆
图片源于关山月美术馆
一起探索
随后大家通过小组讨论陈之佛先生提出的“图案是实用与审美结合,是设计的双重性,一起交流他提出的设计“十六字诀”——乱中见整、个中见全、平中求奇、熟中求生,并探讨如何做到不隔断传统,又能创新,与西方设计并行。
一起设计
同学们从展览中研究了陈之佛先生设计的图案和书籍封面,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广东地域文化相关的图案设计或者与本届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相关主题的书籍封面。
课堂作品展示一
小组成员:
黄翊茜、刘欣璐、蒋文鑫、吴彦洁
设计理念说明:
我们将看到的陈之佛展览中的一幅画拆成两个部分,运用了岭南建筑的元素,能体现我们深圳古迹风貌的建筑。为了营造视觉中心,我们从摄影的维度参照了我们深港澳地图的设计,从中穿插了香港紫荆花的元素,加上我们平时画画的风格,将这些结合起来形成这件设计。
课堂作品展示二
小组成员:
刘茵、杜欣芸
设计理念说明:
这个作品我们用了深港澳三地代表性的花,比如说澳门的莲花,香港紫荆花,深圳的三角梅,运用三种花的元素相互组合做了一个装饰图形,并将我们这次“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的logo相结合起来制作了出一款装饰花纹的海报。
其他成员作品
图一
小组成员:孟子玲、常嘉皓、叶静薇、刘倩羽
图二
小组成员: 何雨隽 徐业蘅 杨惜月 亢兆旸
课堂C:纹饰和器物设计工作坊
一起观察
深港澳青少年们,在参观“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时,观察到展览中广珐琅的装饰题材、早期面貌及中西文化与工艺深度融合的细节,惊叹广珐琅工艺焕发的光彩。
一起探索
三地的同学们还一起探索、讨论了广珐琅产生的历史背景、技术源流、以及广珐琅不同时期的特点,并收集了这次展品中的各种纹饰和器物的器形。
一起设计
同学们通过观察、探讨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相关元素、纹饰、图样,分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相关的杯盏碗碟设计。
课堂作品展示一
小组成员:
高荧、吴奕萱、王恩滑、孟子玲、张淙博
设计理念说明:
我们做这个设计时,经过小组讨论后,最终决定设计一个盘子。这些纹饰、纹样是从每个人收集的元素中提取出来的,我们还将春笋大厦、广州小蛮腰,以及陈之佛老师展览中的元素应用其中。中间的旗帜代表深港澳,突出我们这次“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提出的“交流交融”主题。
课堂作品展示二
小组成员:
刘茵、刘若琳
设计理念说明:
我们借用荷花跟莲花的创意制作一种分盘,将他们合在一起仿佛是一片大荷叶,将它作为分盘,中间是莲花整个外形,就像莲花在荷叶之上,这里也不乏陈之佛老师图案学的实践对我们的启发和借鉴,呈现了一种相互结合的美感。
其他青少年作品展示
小组成员:
图一:陶子乐
图二:叶静微
图三:黄昕桐
课堂D: 地铁空间设计
一起观察
当同学们来到被称为“深圳之眼”的岗厦北交通枢纽,被它的美轮美奂和大气磅礴所震撼。大家一起观察这个复合型空间本体折射出来的全新公共空间场景,创新的钢混组合结构、首个轨道交通玻璃隧道等。
一起探索
大家一起探索这个项目“站-城-路-桥-园”一体化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以及这里的种种创举,沉浸式体验设计的创新力、创造力。
一起设计
各小组成员一起协作共同设计自己家附近的地铁站/地铁车厢。
课堂作品展示一
小组成员:
何雨隽、徐业蘅、杨惜月、亢兆旸
设计理念说明:
我们运用海浪波纹形,有一种让大海的海浪推动着城市前进,勇往直前的感觉,同时还象征着城市的活力与前进的动力。
小组成员设计
小组成员:
图一:王恩滑 图二:高荧